
今年6月,台北政經學院基金會組織的一場兵棋推演,其過程和結果或許能解釋漢光演習爲何醜態百出。
這場兵推規格頗高,邀請了9位上將、8位中將參與,包括美國前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馬倫上將(Admiral Mullen)、前太平洋司令部總司令布萊爾上將(Admiral Blair),以及日本前自衛隊統合幕僚長岩崎茂上將、前海上自衛隊幕僚長武居智久上將等。
兵推伊始,各方先釋放了明確的政治信號。
美國前太平洋司令部總司令布萊爾直言:「《台灣關係法》是協助防衛條約,而非軍事同盟條約」,這意味着美國在「協防台灣」問題上留有極大解釋空間,並非鐵板一塊。 美軍是否介入的核心前提明確:若台灣單方面宣布「台獨」或搞「公投」,美軍鐵定不幫;即便未觸及這兩條,但台灣民衆「意志不够」,美軍同樣可能袖手旁觀。關於美軍介入時間,此前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(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,CSIS),曾引用蘭德智庫推演稱約需90天,但兵推時美軍方面拒絕明確答覆,核心原因是「美軍自己也不知道何時能準備好」。
日本的態度則更趨謹慎。儘管已有絕對鷹派的台灣問題顧問,日方仍强調「將遵照美日安保協議提供幫助」,這意味着安倍時期設想的「主動協防」(台灣有事即日本有事)場景幾乎不可能出現。
綜合以上,一旦出現軍事衝突,台灣很可能是單方面作戰。
兵推設置了紅隊(代表大陸)、美軍組、日本組、台灣組及負責流程推進的管制組,模擬衝突場景如下:

1. 初始應對:
紅隊海警進入台灣12海里,按台灣規定本應還擊,但台灣組因「授權不足」、「不明上層態度」,始終左顧右盼、未採取任何行動。隨後紅隊奪取外島,台灣組仍無反應;當美軍詢問「是否嘗試奪回外島」時,台灣組明確答覆「不會」。
這種消極態度導致推演難以推進,管制組不得不斥責台灣組「回去好好想想」,並延長了兵推時間。
2. 封鎖應對:
紅隊宣布將台灣、釣魚島及周邊列爲中國領土,要求過往船隻須經中國同意方可進入,否則實施攔檢。這一司法隔離式封鎖讓美國組陷入被動——美軍明確不開第一槍,最終想出以「人道主義救援」名義在台灣東南建立據點、僅援助糧食和能源的方案,但武器援助問題始終未解决。
這也解釋了爲何當前漢光演習中,台灣方面選擇「放棄前綫後退」而非部署水雷:若部署水雷,美軍的「人道主義救援」通道也會被阻斷。
3. 紅隊策略:
推演中紅隊並未直接攻擊台北等人口密集區,而是選擇奪取澎湖、恒春半島、望安、七美、綠島、蘭嶼等守備薄弱的離島(這些島嶼有機場,便於部署火箭炮等武器形成威懾),同時圍而不打金馬外島,將其作爲談判籌碼。紅隊每推進一步,都會主動要求台灣方面談判,給台灣組施加巨大壓力。

兵推結論:台灣方面已認可「大陸動手即完結」
根據台灣自身的推演結論,兩岸若發生衝突,「大陸收復台灣不存在任何困難」——台灣方面已明確認可「只要大陸動手,結局就已注定」。唯一的變量並非「能否守住」,而是大陸願意付出多大代價,畢竟衝突可能牽扯制裁、貿易等一系列連鎖反應,而大陸顯然希望以最小代價解決問題。
這也正是漢光演習選擇「放棄前綫、向後收縮」的核心原因:在美日介入態度不明、自身應對能力不足的背景下,台灣方面已從兵推中意識到「前沿抵抗意義不大」,轉而尋求向後收縮拖延時間的策略。
一場兵棋推演,突出美日台三方各懷鬼胎,結果就是何其醜態百出的漢光演習。
文:悠 然
傳媒人、經濟人,從事媒體編、寫、評、教工作達二十年,擅長發掘繁雜時事問題背後的故事,並把過多的好奇投入到中國近代史研究中,現爲自由撰稿人。
作者文章觀點,不代表堅料網立場